浙音师生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艺术节
来源:国乐系
作者:孟欣
时间:2024-04-12
人气:
4月11日晚,浙音师生亮相京城,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艺术节。本场音乐会为观众呈现多部富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民族管弦乐新作和经过重新编配的经典作品,讴歌赞美新时代祖国大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万千气象,以“大乐”之音韵奏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永和”,也把学校的发展改革成果及当代青年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思考,呈现于首都观众面前。
学校党政领导干武东、王瑞、蔡亦军、奚丽萍、李俊等,陪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部分中央企业、兄弟高校、文艺单位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一起观看演出。本场音乐会以浙音民族乐队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国乐系百余名师生为演出主体,管弦系、钢琴系、音乐教育学院等师生加盟,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担任指挥。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永和”——浙江音乐学院国乐音乐会的主题,不仅包含“音韵相和”之意,更表达了浙音作为一所音乐院校对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审美高度和思想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思考,用极富江南美学的民族音乐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探索。“作为一所艺术院校,我们更深地理解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中‘大乐’‘大曲’的深刻内涵,如何通过民族器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精髓,进一步展现新时代的大国气象、大国风范,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浙江音乐学院也将此次音乐会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开篇之作。”院长王瑞说。
“年轻化”“创新性”是这次音乐会曲目编排的最大特色。此次演出的百余名青年师生中包括多位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内外大奖获得者,以及浙派古琴传承人;精心创排了7部既包含传统经典、又囊括近期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浙江地域特色、多元演奏类型的民族乐作品,其中《忆江南》《山水长卷》两部作品是首次演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同样以青年作曲家为主,展现了民族音乐发展的活力与未来。
音乐会以国乐大曲《高山流水 青青思念》启幕,浙音翡翠筝团的青年演奏家将浙派古筝经典曲目《高山流水》与新创作品《青青思念》进行创新性拼贴镶嵌,“山河之歌”与“人间清曲”交相呼应,瞬间将首都观众带入春色盎然的诗画江南;随后,民族管弦乐《曙光·启航》讲述南湖樯橹轻摇间孕育的百年风雨变换,《兰亭》将行云流水的千年墨迹用古筝和乐队形式表现,《雪意断桥》《忆江南》《山水长卷》纳入浙音钢琴、声乐、管弦等演出力量,从不同层面描绘了江南美景与人文哲思;中国鼓与乐队的《龙腾虎跃》震撼登场,在经典作品中创造性融入浙东渔乡锣鼓等民间音乐和管风琴等西方音乐元素,昂扬奋进又质朴纯真,展现了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华民族龙腾九霄蟠四海,虎跃万里踞五洲的恢弘气魄。
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既是对浙音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和民族乐队学院教学成果的全面检视,也是对浙音这所成立于新时代、充满朝气的艺术院校办学理念的高度认可。民族乐队学院是学校于2020年在全国首创,与其同时成立的,还有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五大学院”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的创新教学平台,旨在以演出为核心统筹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化”要求为行业输送成熟人才,以解决艺术人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
这是浙江音乐、浙江文化在国家大剧院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立足新时代,端详中华文明、探索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次尝试。作为一所新时代艺术院校,浙音始终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西方音乐体系和作曲技法占主流的背景下,鼓励青年作曲家坚定文化立场,写好民族音乐作品。
近年来,学校坚持让原创作品走出“象牙塔”,通过央视春晚、国内外重要舞台等走向大众视野,不仅成就了一部部长演不衰的艺术精品,更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贡献出力量。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演出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弘扬“首创精神”,持续推动民族管弦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规范的建构,深入探索、彰显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气质特征和独立的美学品格,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